生活垃圾总量逐年增长,生活垃圾分类与回收基础设施建设存在如下问题:一是新型垃圾处理设施体系建设不足。不少地方由于资金不足、难以选址等原因,导致传统的生活垃圾收集和处置的能力都不足,更难以建设生活垃圾分类与回收的全链条基础设施。不少地方可回收物投放后混杂在一起,需二次分拣。投放流程僵化地按“点、站、场”三级模式管理,效率不高。湿垃圾与其他垃圾分开投放、清运、处置、消纳,但按照环卫组织模式仍需日产日清甚至一日多清。部分可回收物因为缺乏回收利用渠道变为不能利用的垃圾。二是智能回收、前置仓储或者分仓存储、垃圾压缩的回收设施建设总体不足,人力和物流的消耗居高不下,垃圾分类信息的区域实时化和管理化不足。三是管理规范化不足。例如,在垃圾投放环节,一些地方对投放时间、投放地点、投放要求规定不统一,缺乏持之以恒的督导,导致实施效果不一。在垃圾清运环节,分类清运或混合清运的费用都由地方财政负担,补贴差别化体现不足。湿垃圾处理后形成的沼液是处理达标排至市政污水管网,还是收集送至农田开展资源化利用,目前尚未形成共识。
生活垃圾分类与回收体系的市场化、集约化优化升级存在以下问题:一是废旧物资回收目前总体仍处于“小散乱”状态,尚未通过信息化整合为区域回收网络体系,人力资源投入过多和运输车载运不充分现象突出。对于小散企业,收运环节存在超高、超重等危险运输方式,处置环节缺乏废水废气处置等环保措施,安全和环境风险大,加重了政府负担。二是政府投入难持续。例如,一些地方启动垃圾分类后,财政支持力度大,在高峰期,社区垃圾桶前均配备督导员,这种投入难以持久。三是政府补贴难持续。例如,有的地方根据平台用户的数量给予企业补贴,为了提高用户数量,有的企业就通过攒积分、换礼品等方式鼓励居民分类可回收物,但这个做法成本太高。打电话约人上门进行回收也因人力成本过高不可持续。